吉大附中:指尖非遗 锦绣传承
宋锦的华美纹样在学生们指尖流转,一幅跨越千里的江南丝织智慧与东北校园文化融合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绮丽工作坊里,九年级的学生们正小心翼翼地选取宋锦布料,按照“选布—裁剪—粘贴—修边—固定—美化”的规范步骤,将色彩华丽的宋锦与葫芦巧妙结合。
每一步操作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项有着“锦绣之冠”美誉的非遗技艺。
从追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织锦的历史渊源,到探寻南宋苏州织造署定型的宋锦经典风格,孩子们正循着历史脉络深入探索。
01 跨越千里的非遗传承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宋锦这份江南丝织技艺的瑰宝,与东北黑土地似乎遥不可及。
然而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却打破了这一地理界限,让宋锦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宋锦以华丽色泽、精致纹样与坚韧质地著称,凝聚着江南丝织业的匠心与智慧,被誉为中国的“锦绣之冠”。
如今,这份奢华的艺术形式不再是博物馆展柜里遥不可及的陈列品,而是成为了学生们手中的创作材料。
学生们在探究中不仅了解了宋锦的历史,还学会了辨识不同种类宋锦的特点:重锦的雍容华贵、细锦的实用雅致、匣锦的精巧别致、小锦的轻盈灵动。
他们甚至能解读龟背纹的长寿寓意、卍字纹的吉祥内涵。每一次的热烈讨论、每一次的严谨查证,都让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学子心底。
02 指尖上的文化启蒙
吉大附中的非遗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课,而是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的实施。
学生们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宋锦葫芦成品,向家人讲述宋锦故事、传递非遗魅力。这一举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让非遗文化从校园走向家庭,扩大了文化传承的辐射范围。
一位学生家长看到孩子对自己的“杰作”爱不释手,并兴奋地向家人介绍体验过程后深有感触:
“相信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将以青春之力承载文化使命。”
学生的成长体现在多个维度:从最初对宋锦感到陌生,到如今能娓娓道来其历史脉络与文化符号含义;从最初笨拙地操作布料,到熟练地将宋锦与葫芦完美结合。
03 五育融合的教育创新
吉大附中近年来持续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非遗实践成为连接文化根脉与成长力量的桥梁。
在美育与劳育方面,学校开设了丰富的美育课程和社团活动,积极举办艺术展览和比赛,让学生们的创意才华得以展示。
手工制作课程尤其富有特色,学生们用废旧物品制作实用美观的手工艺品,如用旧布料制作环保袋,实现了劳动与美育的完美结合。
不久前,学校七年级还举办了以“开时光之门 探文物之美”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手工作品展。
展览将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五育并举、积极为党育人、落实家国情怀等理念巧妙融合,展现出吉大附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04 唤醒与赋能的教育本质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炜阐述了活动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赋能,而非遗实践正是连接文化根脉与成长力量的桥梁。”
欧校长进一步解释道:“未来,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将持续以非遗实践为重要载体,深度践行‘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开发灵性’的核心育人理念。
既以宋锦这类非遗文化守护学子探索传统的好奇天性,又通过动手实践尊重其个性化成长需求,更在文化创新中开发其思维灵性。”
这一理念已扩展到学校教育的多个领域。
在智育与美育融合方面,学生们在数学天地里玩中学,学中玩,用小小的雪糕棒制作成竹简、钟表、笔筒、扇子等物品,提升了审美与动手能力。
阅读与艺术创作活动则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后创作插画和手抄报,展现独特感悟。
宋锦葫芦作品整齐陈列在展示桌上,每一个都承载着学生的理解与创造。这些作品不仅是手工课成果,更是文化种子。
吉大附中的走廊里,青花瓷设计作品与创意脸谱展示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这些多彩的艺术形式与宋锦工作坊一起,共同织就了一幅五育融合的生动图景,也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