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贵州牛业国际论坛在贵州凤冈举行,助力肉牛产业绿色智能化转型
山地生态与现代科技相遇,十国专家齐聚贵州凤冈,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寻方。
11月1日至2日,首届贵州牛业国际论坛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贵州大学主办,以“绿色、循环、智能、高效、高端”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日本、韩国、巴西、法国、泰国、埃塞俄比亚等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涉牛企业代表齐聚一堂。
论坛旨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整合全球科研力量与产业资源,共同为山地特色肉牛产业发展“把脉寻方”,推动肉牛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01 实地观摩:探索山地特色肉牛产业发展路径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深入凤冈县产业一线,先后参观了龙滩口养殖场、中国贵牛科创园、智慧昆虫转化平台、凤冈肉牛科技小院等场所。
在现场观摩环节,嘉宾们实地考察了龙滩口养殖场的发展情况,并深入了解中国贵牛科创园的校地合作机制。
凤冈县凭借其牧草资源可利用面积达22万亩、土壤富含锌硒以及拥有黔东北最大牲畜交易市场等优势,在发展山地特色肉牛产业方面展现出明显资源竞争力。
02 中国贵牛科创园: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论坛期间,中国贵牛科创园正式揭牌投用,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该科创园预计总投资2187万元,主要建设中国贵牛研究院、凤冈肉牛科技小院、饲草试验基地、智慧牛场等。
中国贵牛科创园将发挥研究院、科技小院、饲草试验基地、实验牛场等机构集聚优势,通过科技支撑、产业集聚、技术示范、人才培养为凤冈肉牛产业赋能。
科创园落户凤冈,将协力打造优质“凤冈山地雪花牛”品牌,探索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产业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
03 国际交流:十国专家共议肉牛产业全链发展
学术报告会议上,来自10个国家的15位专家依次进行主旨报告,议题涵盖肉牛全产业链环节。
包括肉牛品种培育、饲料资源、精准营养与智能饲养、种养循环与林下养牛模式、高品质雪花牛肉生产与加工、品牌建设与营销等。
专家们指出,我国肉牛产业正面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重挑战,但也迎来政策支持、消费升级、科技发展等重大机遇。
为肉牛产业纾困,需要从核心技术突破、产业模式创新两方面发力,结合全产业链一体化新模式,实现未来牛肉产业的消费多元化、生产高效化、产品溯源化、产业协同化、竞争全球化。
04 凤冈模式:山地特色肉牛产业的发展实践
凤冈县在发展山地特色肉牛产业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该县聚焦种源培育难题,加大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的“产学研”合作。
在纯种和牛胚胎移植技术、贵州黄牛选育提纯等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高品质山地雪花牛牛犊不足问题。
凤冈县逐步形成以家庭牧场、自繁自养、种草养牛为主的“三为主”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全县肉牛综合产值达20亿元,拥有适度规模、效益良好的家庭牧场600多家。
05 产业共识:五力驱动构建肉牛发展新格局
与会专家结合会议讨论成果与地方实践经验,一致形成了天人合一、科技驱动的 “凤冈肉牛产业发展共识”。
共识指出,生态是肉牛产业的支撑力,科技是肉牛品质的驱动力,“三产”融合是产业增值的突破力,联农是持续发展的向心力,品牌是走向高端的竞争力。
专家们强调,贵州的常规饲草料资源不足,但非常规饲草料资源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适于发展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贵州山地特色生态畜禽产业。
解决低成本优质饲草料供给问题,需遵循“草畜结合、草畜配套、草畜平衡”原则,加大秸秆等本地特色资源的饲料化开发利用。
论坛成果不仅为凤冈县持续做强做大现代山地特色肉牛产业提供良好机遇,也让“凤冈山地雪花牛”品牌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与会专家认为,此次论坛对搭建常态化国际交流平台,整合科创力量和产业资源,助力贵州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肉牛产业的绿色智能化转型并非遥不可及,贵州凤冈正在探索一条依托山地资源、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产业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