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友股份控股股东3个月套现2.64亿,半年前套现3.5亿
控股股东密集减持的背后,是公司治理结构悄然生变的信号。
税友股份控股股东宁波思驰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近期再度实施大规模减持,根据公司最新公告,在2025年7月28日至10月27日的三个月内,宁波思驰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504.6万股,套现约2.64亿元。
而这已是该控股股东今年内的第二轮大规模减持。就在半年前,2025年3月14日至4月21日期间,宁波思驰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813.52万股,套现金额高达3.52亿元。
01 两轮减持:控股股东套现超6亿
控股股东宁波思驰在税友股份的持股比例正通过连续减持迅速下降。
根据税友股份2025年10月29日发布的公告,宁波思驰在2025年7月28日至10月27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406.34万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98.26万股,合计减持504.6万股。
按公告披露的减持价格区间45.18~63.77元/股计算,这笔减持总计套现约2.64亿元。
此次减持后,宁波思驰的持股比例从52.85%降至51.66%。
而就在此前不久的2025年4月21日,税友股份已发布过一份股东减持结果公告。
当时宁波思驰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406.76万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406.76万股,合计减持813.52万股,套现约3.52亿元。
经过两轮密集减持,宁波思驰在短短半年内累计套现总额已超过6亿元人民币。
02 减持路径:从计划到完成的轨迹
减持计划的有序推进,反映出控股股东对股份减持的规划颇为周密。
回顾今年7月,税友股份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宁波思驰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220.29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这一减持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实施。
如今减持结果公布,宁波思驰实际减持数量为504.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4%,未完成原计划的3%减持比例。
事实上,这已是宁波思驰年内第二次公布减持计划并实施。
早在2025年2月19日,公司就披露了第一轮减持计划,宁波思驰拟在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该计划在4月21日前顺利实施完毕,实际减持比例恰好为2%。
03 股东格局:一致行动人持股变化
尽管持股比例下降,宁波思驰及其一致行动人张镇潮仍牢牢掌握着对税友股份的控制权。
减持公告显示,在近期这轮减持前,宁波思驰持有公司52.85%的股份,张镇潮直接持有22.69%的股份,两者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75.54%。
本次减持完成后,宁波思驰持股降至51.66%,张镇潮持股不变,两者合计持股比例降至74.35%。
这一持股结构变化源于2025年4月21日的权益变动报告,当时宁波思驰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公司股份从312,825,43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6.91%)减少至307,260,49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5.54%)。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25年1月10日发布的《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9号》相关规定,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后,其拥有权益的股份在触及或跨越1%及其整数倍时需要披露权益变动提示性公告。
04 公司治理:架构调整与规则修订
在控股股东减持的同时,税友股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在经历重要调整。
就在2025年10月28日,税友股份召开了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多项关于公司治理的重要议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取消监事会的议案,该议案以99.995%的同意票获得通过。
这意味着税友股份将成为又一家取消监事会的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股东大会还审议通过了关于修订《股东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公司治理制度的议案。
这些变革标志着税友股份正经历着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转型,可能旨在适应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下降后的新公司股权格局。
05 市场反应:投资者关注与股价表现
控股股东连续减持,自然引发了市场各方关注。
从减持价格区间看,宁波思驰在7-10月的减持中,股价区间为45.18~63.77元/股,较3-4月减持时的40.02~50.76元/股有明显上涨。
这表明即使在控股股东持续减持的压力下,公司股价仍保持了相对强势。
在4月21日第一轮减持结果公布后,有投资者在股吧评论称“减持完了好事”,似乎将减持视为利空出尽。
而从公司近期股东大会的高出席率来看,股东们对公司的关注度依然较高——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出席股东所持有表决权股份数占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比例高达78.90%。
税友股份的两轮减持完成后,控股股东宁波思驰的持股比例已从54.85%降至51.66%。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与控股股东减持同步进行,这不仅仅是股权层面的变化,更可能预示着税友股份正从一家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向股权结构更为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对于投资者而言,未来需要密切关注的是,控股股东是否还会有后续减持计划,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变革后能否带来更高效的决策机制。
|
|